English

文学对科学的礼赞

1999-03-1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何龙 我有话说

科学家是什么?是中世纪骁勇的骑士,是为人间盗火的普罗米修斯……那么,文学家应承当什么,他们一定是时时为民族未来灼疼自己灵魂的人

在报告文学集《成功启示录》中,一位作者极富深情地写道:科学家是什么?

是中世纪骁勇的骑士,是为人间盗来火种而受尽折磨的普罗米修斯……

而那些为科学唱赞歌,为科学家树碑立传的作家和出版人又是什么?他们一定是有着良知和使命感,时时为民族的未来灼痛自己灵魂的人,不忘唤醒铭心的悲剧意识,祈愿理性的光辉来普照我华夏子孙的人——他们以忧患的心情,面对高科技的迅猛发展,迎接知识经济的来临,为祖国科技的每一个进展和突破而欣喜不已。

该书主编、已故诗人徐迟就是这样的一位。他一直主张作家写点科技,并身体力行,以年迈之躯,投身于火热的科技领域,写出了一系列激情澎湃的传世之作。直到晚年,热情不减。他主编、作序,并亲自撰写《成功启示录》中的一篇(据说该书的序文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的文字之一),都是他最后的努力。看到一批中青年作家加入到这个行列,想必他有了后继有人的宽慰。

为本书撰稿的作家们,跟传主们一样,对科学情有独钟,祖国的繁荣富强,科技水平的提高,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前仆后继的追求。于是作家饱含激情,不辞劳苦,敢于面对陌生的科技领域,走进11位科学家的生活,抒写他们的人生履迹、成长成才之路、艰辛与磨难、成功与辉煌……用文学之笔,礼赞科学,讴歌时代。

本书所写的11位中青年科学家,都是我国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,被称为“博士中的博士”。他们年富力强,成就卓著,正处在事业的巅峰,其前途不可限量。从他们身上,我们看到了中国几代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而不懈努力、默默奉献的精神,看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闪光,看到了我国未来科技的希望。书作者对他们的成功,不约而同地报以掌声,同时,还进行着深层次的思考,思考他们成功背后的内外因,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。

无疑他们是幸运的,碰到了好的机遇,遇上了好的时代。但机遇总是公平的,正如一位主人公所言:“机遇只会给准备好了的人。”他们大多是77、78届学生,都或多或少地受到“文革”的影响,他们的基础并不好,有的当过兵,有的当过工人、农民,是他们对知识的不懈渴求,赢得上大学的机会,是他们在大学里的分秒必争,获得了继续深造,甚至出国留学的机会,是他们以超人的毅力,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,得以完成学业,并取得了突出的科研业绩。他们无一不是靠自己的勤奋而获得荣誉桂冠的。他们的同龄人,还有正处在学习期的青少年,从他们的成才之路中,可以领悟到许多。

他们抛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环境,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的怀抱。许多人回国后,白手起家,从申请项目、资金,到筹建实验室、科研基地,一切从头开始,可在短短的几年里,居然有了世人瞩目的成果。他们认为:科学是没有国界的,但科学家首先属于祖国。“平时,你很难对祖国科技的差距认识得如此深刻。当你置身于异国他乡,才会锥心地感到这一点,此时,一种不可推卸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”,陈章良博士的话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。

在他们的创业路上,我们看到了邓稼先等老一代科学家的身影。更让人高兴的是,从他们身上,我们还看到新一代科学家全新的素质,除了卓越的科研能力之外的管理才能、市场意识、人才观念、战略眼光等。他们许多人担当着重任,一边搞管理,一边搞科研,以改革者、开拓者的姿态出现在科技战线、科技产业界。白春礼博士自信地坦言:我国有能力在下个世纪中叶赶上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。这是新一代科学的庄严承诺,是青年科学家的郑重宣言。我们有理由对祖国科技的前途抱以信心和热望。

翻开科技史,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。“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,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,曾经胜过欧洲人,那么,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?”李约瑟博士的疑问萦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耳边。是啊,曾经是那么的辉煌,为什么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的科技“大事记”上,不见一个中国人的名字?读了《成功启示录》后,我们可以自豪地说:“李约瑟难题”正在被揭开,中国新一代科学家正用自己的实力超越这道难题。今日之中国,已非昔日之中国,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效的政策支持,给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。本书的主人公们,都泽惠于这样的环境,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成长成才。

这部报告文学集的每一篇作品,写法各不相同,但都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情怀,爱国心,赤子情,是每篇文章最能打动人的所在。写的是11位科学家,却并不仅仅写他们,而是把他们作为新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加以浓墨重彩的抒写,不仅讴歌了他们,更是讴歌了造就英雄的伟大的时代,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伟大成就。

恰逢科学的春天,科学的秋天还会远吗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